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(寻梦令其二李清照原文)
资讯
2024-03-24
244
1.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,寻梦令其二李清照原文?
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宋代 · 李清照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
诗词大意: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,但是风却劲吹不停,虽然睡了一夜,仍有余醉未消。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,外面的情况如何,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。知道吗?知道吗?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,红花凋零了。
2. 李清照想念妈妈的诗?
《如梦令》是李清照写给母亲的一首诗。诗中她借夜晚的月光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,表达了自己如梦如幻般的心境。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自己的情感,她将思念之情融入了诗中,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眷恋。
3.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为什么不是风疏雨骤?
问题: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中“昨夜雨疏风骤”为什么不是“风疏雨骤”?
.......
前言首先要说的是,“雨疏风骤”为什么不是“风疏雨骤”与是否符合格律没有关系,从格律时来说,完全可以“风疏雨骤”。另外,从前后语境来看,“风疏雨骤”也未尝不可。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《如梦令》一、为什么说格律上允许“风疏雨骤”?1、奇怪的词谱
很多人以为“风疏雨骤(平平仄仄)”不符合如梦令的格律,老街觉得挺奇怪。我看到有朋友列出了《如梦令》的词谱:
中仄中平平仄,中仄中平平仄。中仄仄平平,中仄仄平平仄。平仄,〖平仄〗,中仄仄平平仄。这个词谱中,第五个是是”平“,所以有人说不能“风疏雨骤”,因为雨是仄声。我不知道这是哪里看到的词谱。在我们最常使用的《白香词谱》和康熙时期的《钦定词谱》中,第五个字是可平可仄的:
宋赵令畤《侯鲭录》中记录了王安石的一段话,可见词以前都是依照曲填词的,
古之歌者,皆先为词,后有声,故曰‘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’。如今先撰腔子,后填词,却是‘永依声’也。” 注:永,歌咏。腔子,就是曲谱。2、词谱的依据
后来曲谱遗失,明朝张綖开始根据前人的词作制作“词谱” ,清朝又有万树作《词律》,康熙年间,又扩编成《钦定词谱》。他们根据前人相同的词牌不同的作品来编写字谱,因此有很多可平可仄的地方。
如梦令的第五个字,钦定词谱记录为⊙(应该平,但是可以仄),当然是有唐宋词作为证据的。
例如白居易的这两首,第一首静,仄声,第二首惊、平声
如梦令 其一(唐·白居易) 前度小花【静】院,不比寻常时见。见了又还休,愁却等闲分散。肠断,肠断,记取钗横鬓乱。如梦令 其二(唐·白居易) 落月西窗【惊】起,好个匆匆些子。鬒鬓亸轻松,凝了一双秋水。告你,告你,休向人间整理。宋朝词人方岳的两首如梦令也是一平一仄.
如梦令 其一 春思(宋·方岳)
知是谁家【燕】子。直恁惺松言语。深入绣帘来,无奈落花飞絮。春去。春去。且道干卿何事。如梦令 其二 海棠(宋·方岳) 雨洗海棠【如】雪。又是清明时节。燕子几时来,只了为花愁绝。愁绝。愁绝。枉与春风分说。3、此处用仄声的词多不胜举
李清照的另一首《如梦令》常记溪亭【日】暮。沈醉不知归路。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争渡。争渡。惊起一滩鸥鹭。如梦令 (宋·朱敦儒) 真个先生【爱】睡。睡里百般滋味。转面又翻身,随意十方游戏。游戏。游戏。到了元无一事。从格律时看仄平平仄(雨疏风骤、海棠如雪)、平平仄仄(风疏雨骤、溪亭日暮)都很常见,不存在格律上的问题。
二、“雨疏风骤和“风疏雨骤”一定有高下之分吗?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《如梦令》1、语意上没有差别
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原作,昨天一夜【雨点虽稀疏但是风力不小】,所以她估计,”应是绿肥红瘦“。
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,“风疏雨骤”是一样的效果:昨天一夜【风力虽稀疏但雨势迅猛】,同样也会估计到相同的结果:”应是绿肥红瘦“。
同样从文学美感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。
2、典故上的差别
风骤 风吹花落
这句”昨夜雨疏风骤“的风吹花落之意,也可以理解为暗藏典故。白居易《惜牡丹二首》诗:“明朝风起花应尽,夜惜衰红把火看。”周邦彦《少年游》词:“一夕东风,海棠花谢,楼上卷帘看。”杜甫《三绝句》诗:“不如醉里风吹尽,可忍醒时雨打稀。”韦庄 《惜花吟》诗:“ 不如尽此花下饮,莫待春风总吹却。”雨骤 雨打花落
同理,雨打花落也有前人的诗句:
采桑子 其十二(唐·冯延巳):斜月朦胧,雨过残花落地红。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(唐·白居易):夜雨槐花落,微凉卧北轩。代人村中悼亡 (唐·刘商):花落茅檐转寂寥,魂随暮雨此中销。送僧之湖南(唐·贯休):宿雨和花落,春牛拥雾耕。山中言事八韵寄李支使(唐·方干)过庭急雨和花落,绕舍澄泉带叶流。更多的是风雨一起催花落
春晓(唐·孟浩然)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 。横吹曲辞 白鼻騧 (唐·李白):细雨春风花落时,挥鞭且就胡姬饮。结束语无论从格律上,语意上,用典上,“雨疏风骤“和“风疏雨骤”其实可以替换。李清照之所以用“雨疏风骤“,我以为可能那一天真得就是雨点小、风声紧吧!
以老街的这点墨水,看不出哪个更好一些,您觉得呢?
@老街味道
4.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?
《如梦令》—李清照 赏析
此词是记游赏之作,写了酒醉、花美,清新别致。“常记”两句起笔平淡,自然和谐,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。“常记”明确表示追述,地点在“溪亭 ”,时间是“日暮 ”,作者饮宴以后 ,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。
“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”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,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;晚上又饮了一些酒,睡的很沉,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。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、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。“雨疏风骤”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,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,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。“浓睡不消残酒”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,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,一副慵懒的模样,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,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,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。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,后者写室内,转折的巧妙恰当,灵动自然。
这首小令用词简练,只选取了几个片断,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,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,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,沉醉不归。正所谓“少年情怀自是得”,这首诗不事雕琢,富有一种自然之美。
5. 昨夜雨疏风骤被批不知所云?
是谁批的啊?真是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,章口就来,评说不是胡说,李易安现存的词不过四五十首,存量虽少,却“无一不工”,竟然有人恬不知耻批李易安不知所云,这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,炒作也要有底线,两开花两开花。我们来看看李易安这首《如梦令》到底说了什么: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这首《如梦令》,一直以来被称为不朽名篇,不是说谁想诋毁就能随意诋毁的,一首小令,仅仅33个字,有人物、有地点、有对白,描写了宿醉酒醒后问花的事,实际上是表达借花伤春之情,这样的语言功力,不知道“不知所云的大家”是否敢来一战?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:开头这两句,是写昨夜宿醉,今日清晨起来醉意还未消。表面上看来只是交代了这么一件事情,很直白,但其中还有另一层意思,那就是昨夜因何而醉?这个疑问在后面会有解答。
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:一夜宿醉后,醒来第一件事却是关心园中海棠,于是就试着问了问正在卷帘的侍女,这个“试”字用得妙,李清照知道海棠花经历了昨夜的风雨摧残,今日定时落红遍地,但她又不远亲见、不远相信这个事实,一个“试”字,把李清照的矛盾心理表达得细致入微。这是词人惜花心理的写照。
哪知道侍女的回答却是,海棠花依旧安好。惊喜之余,李清照不免又产生了疑惑,在“雨疏风骤”之后,海棠怎么会“依旧”呢?
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:这一句,是李清照抱着侥幸心理“试问”,得到答案后又不太相信,于是反问侍女,又像是李清照的自言自语。说到了这个时节啊,海棠应该是绿叶肥、红花瘦才对。
是绿肥红瘦,不说叶肥花瘦,用绿代替叶,用红代替花,这正是李清照的精绝之处。绿色的叶子经过雨水的滋润生长的茂盛肥大,红色的花却因为风吹雨打而零落,平常不过的四个字,经过李清照的妙手组合,鲜明的色彩对比一下就让整首词显得无比生动。
“红瘦”,说明了春天就要过去,“绿肥”则象征着夏天即将来临,这样生动的语言,层层转折的剧情,以景衬情,把自己惜花伤春的情感表达得生动多姿。
我们再回到第一句的疑问,李清照因何而醉?正是因为她知道,这风雨之后,海棠花即将凋零,春天即将逝去,从而引发了自己惜花伤春的伤感啊!
6. 如梦令孟浩然?
孟浩然没有写如梦令。
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 ·
李清照
昨夜雨疏风骤。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“海棠依旧”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!
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,一共六句话,却似一幅图。内容曲折而含蓄,语言深美而自然,笔调跌宕而有致。
写景:“雨疏风骤”,雨小而风急;写人:“浓睡”、“残酒”,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;写花:“绿肥红瘦”,绿代指叶,红代指花,暮春时节,叶儿茂盛了,花儿稀少了;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,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,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。
其中尤以“绿肥红瘦”一语最为清新。色泽浓艳,形象逼真,从来没有为人道过。甚至在用韵上,依律上、去可以互押。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,象∶“骤”、“酒”、“旧”、“否”、“瘦”,抑扬相间,跌宕入耳。
再看词中的问答。“卷帘人”指正在卷帘的侍女。“试问卷帘人”,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。“却道海棠依旧”,是答语,问语省去,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:“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?”问答显然不相称,问得多悄,答得淡漠。因答语的漫不经心,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“知否?知否”来。
《如梦令》小词,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。然而这里的“知否?知否”,口气宛然,浑成天巧,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。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,问得那么认真:出于惜花的心情,驳得那么恳切。
结句“应是绿肥红瘦”,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。“绿肥红瘦”四个字,无限凄婉,却又妙在含蓄。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;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。
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!联系邮箱:ynstorm@foxmail.com 谢谢支持!
1.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,寻梦令其二李清照原文?
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宋代 · 李清照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
诗词大意: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,但是风却劲吹不停,虽然睡了一夜,仍有余醉未消。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,外面的情况如何,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。知道吗?知道吗?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,红花凋零了。
2. 李清照想念妈妈的诗?
《如梦令》是李清照写给母亲的一首诗。诗中她借夜晚的月光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,表达了自己如梦如幻般的心境。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自己的情感,她将思念之情融入了诗中,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眷恋。
3.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为什么不是风疏雨骤?
问题: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中“昨夜雨疏风骤”为什么不是“风疏雨骤”?
.......
前言首先要说的是,“雨疏风骤”为什么不是“风疏雨骤”与是否符合格律没有关系,从格律时来说,完全可以“风疏雨骤”。另外,从前后语境来看,“风疏雨骤”也未尝不可。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《如梦令》一、为什么说格律上允许“风疏雨骤”?1、奇怪的词谱
很多人以为“风疏雨骤(平平仄仄)”不符合如梦令的格律,老街觉得挺奇怪。我看到有朋友列出了《如梦令》的词谱:
中仄中平平仄,中仄中平平仄。中仄仄平平,中仄仄平平仄。平仄,〖平仄〗,中仄仄平平仄。这个词谱中,第五个是是”平“,所以有人说不能“风疏雨骤”,因为雨是仄声。我不知道这是哪里看到的词谱。在我们最常使用的《白香词谱》和康熙时期的《钦定词谱》中,第五个字是可平可仄的:
宋赵令畤《侯鲭录》中记录了王安石的一段话,可见词以前都是依照曲填词的,
古之歌者,皆先为词,后有声,故曰‘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’。如今先撰腔子,后填词,却是‘永依声’也。” 注:永,歌咏。腔子,就是曲谱。2、词谱的依据
后来曲谱遗失,明朝张綖开始根据前人的词作制作“词谱” ,清朝又有万树作《词律》,康熙年间,又扩编成《钦定词谱》。他们根据前人相同的词牌不同的作品来编写字谱,因此有很多可平可仄的地方。
如梦令的第五个字,钦定词谱记录为⊙(应该平,但是可以仄),当然是有唐宋词作为证据的。
例如白居易的这两首,第一首静,仄声,第二首惊、平声
如梦令 其一(唐·白居易) 前度小花【静】院,不比寻常时见。见了又还休,愁却等闲分散。肠断,肠断,记取钗横鬓乱。如梦令 其二(唐·白居易) 落月西窗【惊】起,好个匆匆些子。鬒鬓亸轻松,凝了一双秋水。告你,告你,休向人间整理。宋朝词人方岳的两首如梦令也是一平一仄.
如梦令 其一 春思(宋·方岳)
知是谁家【燕】子。直恁惺松言语。深入绣帘来,无奈落花飞絮。春去。春去。且道干卿何事。如梦令 其二 海棠(宋·方岳) 雨洗海棠【如】雪。又是清明时节。燕子几时来,只了为花愁绝。愁绝。愁绝。枉与春风分说。3、此处用仄声的词多不胜举
李清照的另一首《如梦令》常记溪亭【日】暮。沈醉不知归路。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争渡。争渡。惊起一滩鸥鹭。如梦令 (宋·朱敦儒) 真个先生【爱】睡。睡里百般滋味。转面又翻身,随意十方游戏。游戏。游戏。到了元无一事。从格律时看仄平平仄(雨疏风骤、海棠如雪)、平平仄仄(风疏雨骤、溪亭日暮)都很常见,不存在格律上的问题。
二、“雨疏风骤和“风疏雨骤”一定有高下之分吗?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《如梦令》1、语意上没有差别
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原作,昨天一夜【雨点虽稀疏但是风力不小】,所以她估计,”应是绿肥红瘦“。
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,“风疏雨骤”是一样的效果:昨天一夜【风力虽稀疏但雨势迅猛】,同样也会估计到相同的结果:”应是绿肥红瘦“。
同样从文学美感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。
2、典故上的差别
风骤 风吹花落
这句”昨夜雨疏风骤“的风吹花落之意,也可以理解为暗藏典故。白居易《惜牡丹二首》诗:“明朝风起花应尽,夜惜衰红把火看。”周邦彦《少年游》词:“一夕东风,海棠花谢,楼上卷帘看。”杜甫《三绝句》诗:“不如醉里风吹尽,可忍醒时雨打稀。”韦庄 《惜花吟》诗:“ 不如尽此花下饮,莫待春风总吹却。”雨骤 雨打花落
同理,雨打花落也有前人的诗句:
采桑子 其十二(唐·冯延巳):斜月朦胧,雨过残花落地红。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(唐·白居易):夜雨槐花落,微凉卧北轩。代人村中悼亡 (唐·刘商):花落茅檐转寂寥,魂随暮雨此中销。送僧之湖南(唐·贯休):宿雨和花落,春牛拥雾耕。山中言事八韵寄李支使(唐·方干)过庭急雨和花落,绕舍澄泉带叶流。更多的是风雨一起催花落
春晓(唐·孟浩然)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 。横吹曲辞 白鼻騧 (唐·李白):细雨春风花落时,挥鞭且就胡姬饮。结束语无论从格律上,语意上,用典上,“雨疏风骤“和“风疏雨骤”其实可以替换。李清照之所以用“雨疏风骤“,我以为可能那一天真得就是雨点小、风声紧吧!
以老街的这点墨水,看不出哪个更好一些,您觉得呢?
@老街味道
4.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?
《如梦令》—李清照 赏析
此词是记游赏之作,写了酒醉、花美,清新别致。“常记”两句起笔平淡,自然和谐,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。“常记”明确表示追述,地点在“溪亭 ”,时间是“日暮 ”,作者饮宴以后 ,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。
“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”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,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;晚上又饮了一些酒,睡的很沉,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。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、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。“雨疏风骤”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,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,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。“浓睡不消残酒”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,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,一副慵懒的模样,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,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,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。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,后者写室内,转折的巧妙恰当,灵动自然。
这首小令用词简练,只选取了几个片断,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,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,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,沉醉不归。正所谓“少年情怀自是得”,这首诗不事雕琢,富有一种自然之美。
5. 昨夜雨疏风骤被批不知所云?
是谁批的啊?真是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,章口就来,评说不是胡说,李易安现存的词不过四五十首,存量虽少,却“无一不工”,竟然有人恬不知耻批李易安不知所云,这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,炒作也要有底线,两开花两开花。我们来看看李易安这首《如梦令》到底说了什么: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这首《如梦令》,一直以来被称为不朽名篇,不是说谁想诋毁就能随意诋毁的,一首小令,仅仅33个字,有人物、有地点、有对白,描写了宿醉酒醒后问花的事,实际上是表达借花伤春之情,这样的语言功力,不知道“不知所云的大家”是否敢来一战?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:开头这两句,是写昨夜宿醉,今日清晨起来醉意还未消。表面上看来只是交代了这么一件事情,很直白,但其中还有另一层意思,那就是昨夜因何而醉?这个疑问在后面会有解答。
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:一夜宿醉后,醒来第一件事却是关心园中海棠,于是就试着问了问正在卷帘的侍女,这个“试”字用得妙,李清照知道海棠花经历了昨夜的风雨摧残,今日定时落红遍地,但她又不远亲见、不远相信这个事实,一个“试”字,把李清照的矛盾心理表达得细致入微。这是词人惜花心理的写照。
哪知道侍女的回答却是,海棠花依旧安好。惊喜之余,李清照不免又产生了疑惑,在“雨疏风骤”之后,海棠怎么会“依旧”呢?
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:这一句,是李清照抱着侥幸心理“试问”,得到答案后又不太相信,于是反问侍女,又像是李清照的自言自语。说到了这个时节啊,海棠应该是绿叶肥、红花瘦才对。
是绿肥红瘦,不说叶肥花瘦,用绿代替叶,用红代替花,这正是李清照的精绝之处。绿色的叶子经过雨水的滋润生长的茂盛肥大,红色的花却因为风吹雨打而零落,平常不过的四个字,经过李清照的妙手组合,鲜明的色彩对比一下就让整首词显得无比生动。
“红瘦”,说明了春天就要过去,“绿肥”则象征着夏天即将来临,这样生动的语言,层层转折的剧情,以景衬情,把自己惜花伤春的情感表达得生动多姿。
我们再回到第一句的疑问,李清照因何而醉?正是因为她知道,这风雨之后,海棠花即将凋零,春天即将逝去,从而引发了自己惜花伤春的伤感啊!
6. 如梦令孟浩然?
孟浩然没有写如梦令。
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 ·
李清照
昨夜雨疏风骤。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“海棠依旧”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!
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,一共六句话,却似一幅图。内容曲折而含蓄,语言深美而自然,笔调跌宕而有致。
写景:“雨疏风骤”,雨小而风急;写人:“浓睡”、“残酒”,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;写花:“绿肥红瘦”,绿代指叶,红代指花,暮春时节,叶儿茂盛了,花儿稀少了;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,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,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。
其中尤以“绿肥红瘦”一语最为清新。色泽浓艳,形象逼真,从来没有为人道过。甚至在用韵上,依律上、去可以互押。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,象∶“骤”、“酒”、“旧”、“否”、“瘦”,抑扬相间,跌宕入耳。
再看词中的问答。“卷帘人”指正在卷帘的侍女。“试问卷帘人”,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。“却道海棠依旧”,是答语,问语省去,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:“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?”问答显然不相称,问得多悄,答得淡漠。因答语的漫不经心,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“知否?知否”来。
《如梦令》小词,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。然而这里的“知否?知否”,口气宛然,浑成天巧,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。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,问得那么认真:出于惜花的心情,驳得那么恳切。
结句“应是绿肥红瘦”,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。“绿肥红瘦”四个字,无限凄婉,却又妙在含蓄。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;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。
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!联系邮箱:ynstorm@foxmail.com 谢谢支持!